于我而言,文人石友之間,互贈禮品之最佳選擇,莫過于選送一塊對方或心儀久已或見之驚艷的石頭了。
有人不以為然,輪到我這兒可是石破天驚的“大事件”,此前我曾撰文稱“受人一石可昭彰禮義千秋”,可見對贈石看得很重很重;再比如這次,2020年國慶中秋“雙節(jié)”期間,文友、攝影家王忠義先生,贈我一塊山形的頁拉石,沉甸甸的用雙手合抱,左擺又挪才穩(wěn)穩(wěn)當當?shù)亍按Aⅰ痹诎割^。
“這哪里是塊兒石頭喂,分明是你給我送來一座大山!”
說我夸張也好,說我矯情也罷,我思故我在,我手寫我心,石頭落在我的掌心時,重量仿佛消失了,托著情,擎著意,舉著一顆赤誠的心,那是另一種重量啊!其中交織著相知的默契及途經(jīng)四季而無怨無悔的信守……
山形的頁拉石,斑斑駁駁的碎石紋理呈現(xiàn)淺白色基調(diào),行家一眼看出頁拉石的特征:樸素中顯華貴,層疊中多變化。石質(zhì)近乎蠟與玉之間,柔潤性好耐得住打磨,可“隨物賦形”,這與蘇軾教我們寫散文相類似。
前些年我去科右前旗樹木溝鄉(xiāng)采風,街面上頁拉石加工廠切鋸轟鳴,磨具飛轉,從礦點剛運來的大大小小原石,半天兒時間盡皆“改頭換面”,“出類拔萃”成工藝品。
原本的灰頭土臉,石工們動動手指,轉瞬間變得神采飛揚;躲在云深不知處,如今出落得大大方方,走進展覽櫥窗,登上藝木殿堂。
送給我的這塊兒,是否出自樹木溝鄉(xiāng),我不得而知。
“帝王將相,寧有種乎?”
浮生于世,行旅各處,我向不以個人簡歷或履歷表為意,所填籍貫、生人、族別、面貌諸款,僅標識而已。
我的意中石雖無官冕堂皇之出處,卻是山野美人、遠村佳麗,浸淫著屈原、太白的詩韻,打磨時的錚錚作響,透射出魏晉風骨與秦漢氣度—凌凌然,巍巍然,英氣逼人也。
石,取之于山;山,為石之母。
石與山通著秉賦,是山的縮寫;山孕育石的性情,熔鑄石的特質(zhì)。
山,頂著暴雨狂風,面迎雷霆閃電,就是整塊的石頭;石,獨立支撐,守土有責,臨危受命,背水一戰(zhàn),扛起一座大山,無愧使命擔當。
山與石,石與山,誰又能離開誰呢?
我從一塊山形石發(fā)現(xiàn)了更多的山,發(fā)現(xiàn)了更多的美;高山仰止、景行行止,一直讓我敬畏,讓我尊崇,從每一塊石頭去認知一座山,認知“橫看成嶺側成峰”。
想看“無限風光”嗎?
盡在山嶺峰巒中!
大山情結厚積深蘊,無山無風景,無山無人生,永恒的相看兩不厭,永遠的青山人未老。
大山情結讓我記起2005年,《中國國家地理》雜志評出“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”,我為其中“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”寫了十首調(diào)寄千秋歲的詞,算做對大山的頂禮膜拜。
南迦巴瓦峰子(第一名)
沖天之吻。時舞云旗隱。人仰止,神親近。藏江依戀久,盤曲留溫潤。低聲語,恐驚仙夢遙嗔問。
龍脊銀光凜,尖頂鋼鋒韌。接霄壤,眺中印。風流吹袂振,大美瑤池韻。臨圣境,清心慧目今方信。
貢嘎山(第二名)
蜀山王者。云嶺殊寥廓。峨眉輔,青城佐。高懸千里雪,常予川西沃。垂風范,但求天府同涼熱。
域外飛來客,疑是仙翁坐。抬望眼,輸魂魄。泉華珠玉串,海子斑斕色。交相映,水柔花艷陪君側。
珠穆朗瑪峰(第三名)
登峰造極。此語真天意。穹芲柱,巍然立。切割今古劍,刺破青天戟??捶屙敚L搖雪霧云旗起。
一展群山聚,一覽峰無際。眸愈亮,心如洗。女神踔約處,曠世高寒地。無言頌:國之絕色中華璧。
梅里雪山(第四名)
龍踞虎列。跌宕千秋雪。神居地,仙游界。三江鳴鼓樂,百族來朝謁。瞻梅里,懾人心魄崇高潔。
山上罡風烈,山下花枝曳。民安泰,情歡愜。江川山共舞,天地人和諧。云生處,夕陽金嶺玲瓏月。
黃山(第五名)
布云成海。黃帝今安在?峰林峙,幽深態(tài)。松奇生石罅,石怪來天外。今始信:生花妙筆著神采。
到處皆青黛,移步聞天籟。與五岳,同一脈。巨幅潑墨畫,點染抒慷慨。休歸去,留連難舍銘心愛。
稻城三神山(第六名)
三神聚首。此景人間有。鼎足立,滄桑久。祥云繚繞處,瑞雪連天秀。佛光照,天增歲月人增壽。
秘境誰輕叩?樂土君須佑。塵休染,風無垢。冰清禪世界,百劫蓮依舊。護瑰寶,斯民自有金剛手。
喬格里峰(第七名)
秀出云表。反惹云纏繞。風有徑,鳥無道。高標崇宇宙,壁立由天造。誰近得?英雄氣概非孤傲。
睥睨玩花哨,冷蔑投機巧。攀登者,莫浮躁。心中存敬畏,足下須牢靠。朝圣去,履冰浴雪爭先到。
岡仁波齊峰(第八名)
眾神居所。威峻豪雄闊。巖壁疊,云梯落。天成神殿宇,地設仙人座。當膜拜,雷車電輦重霄過。
大起峰如鍔,大落丘成壑。源四水,澤三國。勛德孚眾望,粉黛無顏色。修行者,始于跬步難容錯。
泰山(第九名)
岱宗何處?十八盤天路。石階舉,油松護。仰臨肩接踵,俯瞰腰纏霧。摩崖刻,泰山壓頂豪情注。
小也觀齊魯,大也稱儒術。修國學,明榮辱。黃河天際遠,文脈基因固。尊盤古,后來青帝留春住。
峨眉山(第十名)
峨眉鳳眼。早結鐘情戀。長執(zhí)手,遙相看。清音緣客至,金頂因佛見。誰接引?善男信女游魚貫。
薄霧呈虛幻,細雨洇長卷。松篁翠,煙嵐淡。欲參儒釋道,洗象池邊站。梵林場,悟醒生死金不換。
伏案觀石,開門見山,因有石緣萌生大山情結,以上中國十大名山久儲襟懷,今日借題發(fā)揮一吐為快,以回報越來越少的歲月,和看一眼就少一眼的大山。
或許,這是我強烈支持“旅游黃金周"的理由,游走于名山大川的時段堪稱“一寸光陰一寸金”。
王忠義先生贈石,已托文友荷韻展放在她的“荷韻雅園”山莊里了,目的是請更多文友們觀賞,同歡共樂之。山與石組字為“巖”,遂乘興作《十六字令-巖》收尾:“巖,縮寫乾坤入雅園。小天下,岱岳圣人觀?!?/span>
責任編輯:萬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