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基層采訪,經(jīng)常會遇到這樣的怪事:明明是工作上的創(chuàng)新,也解決了實際問題,但要想多了解些具體情況,采訪對象卻吞吞吐吐、語焉不詳。
追問再三,才說出這樣幾個字:怕領導不滿意。
領導為啥會不滿意?
有人擔心說多了,搶了領導的風頭;有人擔心說少了,埋沒了領導的成績;有人擔心說錯了,引起領導的誤解;有人擔心說滿了,領導會鞭打快牛。
說成績的時候是如此心態(tài),在面對一些群眾急需解決的操心事、煩心事、堵心事時,一些干部更會畏首畏尾、瞻前顧后。
實際上,只要群眾的事情解決好了、工作部署落實到位了,很多領導未必會在意這些“細節(jié)”。
只不過個別干部把心思用在了瞎揣摩上,不是全力想辦法為群眾解難題,而是絞盡腦汁為領導少找事。
這些干部工作的出發(fā)點,不是群眾的滿意度,而是領導的喜好度;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,而是挖空心思琢磨領導想法。
干部為啥會有這樣的心態(tài)?
從自身原因看,表面上是替領導“瞎操心”,實則是為自己做打算。
有人是因為想得太多,工作干好了,是領導的政績;如果干不好,板子還得打在自己身上。既然如此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領導和自己都沒風險,至于是否耽誤了群眾的事,心知肚明卻裝聾作啞。
還有的人則是因為做得太少,在工作中慣弄欺上瞞下的伎倆,對上級布置的任務,開個會傳達一下,發(fā)個文件安排一下,然后再寫個材料匯報一下。這三步走完,便完事大吉。工作有沒有落到實處?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?只要領導不追究,哪管群眾喊破嗓子。
從根源上看,不乏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”的怪論在作祟。干部有如此心態(tài),問題出在個別領導身上。
有的領導好大喜功,一些干部就曲意逢迎,搞數(shù)字政績、形象工程;有的領導缺少擔當,一些干部就緊隨其后,對工作能推則推、能拖則拖;有的領導律己不嚴,一些干部就投其所好,將違規(guī)違紀視同小事,致使“四風”問題時有發(fā)生;有的領導習慣了當“太平官”,一些干部就做“和事佬”,面對群眾呼聲充耳不聞,面對工作問題視而不見。
擔當盡責、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是領導干部的為官之道、立身之本;重實干、重實績也是我們黨的用人導向。
奉勸那些沒把心思用對地方的干部,少替領導“瞎操心”,多為群眾辦實事。
責任編輯:李輝